策略红 600年古城焕新韵!安顺“石头城”如何激活现代文旅密码?
1638年,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《黔游日记》中用28字勾勒普定城(今安顺)盛景:“普定城垣峻整,街衢宏阔;南半里,有桥,又南半里,有层楼跨街策略红,市集甚盛。”寥寥数笔,道尽这座西南重镇的明代风华。
387年后,2025年7月18-19日,“清爽有度·多彩贵州”2025西南主流媒体采访团走进安顺古城,发现徐霞客笔下的烟火气仍在延续,且更添现代生机。
白天,老人们坐在百年老宅前喝茶下棋,仿佛徐霞客时代的市井慢生活从未远去;夜晚,霓虹点亮檐角,年轻人举着咖啡穿梭在古巷,又似一场穿越百年的狂欢。“这是活着的明代风情画,更是会呼吸的文旅新地标。”来自重庆的媒体代表镜头里的时空叠印,恰是安顺古城在保护中创新、在传承中新生的生动注脚。

▲安顺古城
近年来,安顺古城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,积极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,通过文旅融合、夜间经济、非遗体验等创新方式,让这座600年的军事要塞焕发新生。
石筑古城:六百年军屯记忆的守护与传承
安顺古城的基因里,刻着“军事”与“石头”的密码。
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远征黔中,在安顺这片土地筑起星罗棋布的屯堡群落。如今,11平方公里的山水间仍散落着40余座石头村寨,以云峰屯堡为代表的建筑群,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明代军屯遗存。
作为安顺历史文化的“心脏”,安顺古城533.55亩的核心区里,藏着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:南至中华东路策略红,北抵安顺一中至清泰庵一线,东接虹山湖路,西达中华北路,151处历史建筑占全市总量的88%,11处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——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王若飞故居、安顺文庙、安顺武庙巍然矗立,8处市级及以下文保单位点缀其间,“三庙(文庙、武庙、县学宫)三街(儒林路、蔡衙街、东街)”的格局,延续着“依山就势、临水而居”的古建智慧。

▲安顺古城
“老城墙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说话,我们要做的是听懂它的语言。”安顺古城保护项目负责人曾这样形容保护理念。
据安顺旅游集团古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欢介绍,2017年,安顺启动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,以34亿元投入践行“修旧如旧、依旧如旧、创新如旧”的承诺,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痕迹。工匠们用传统技法修补文庙的雕花石柱,按明代规制复原武庙的飞檐翘角,就连古街的青石板,也是从各地收集的老石材重新铺设。如今,走在儒林路上,指尖触碰的砖墙仍带着明代的凿痕,脚下的石板路还留着百年前马蹄的凹痕。
这份坚守让古城收获了认可:2020年7月,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获省政府批复设立省级历史文化街区;2021年8月,获省文化和旅游厅、省发展改革委评选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;2023年9月,获省商务厅评选的省级商业步行街;2023年10月,获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的第四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。
文旅融合:让历史可触摸、可参与、可消费
走进安顺古城,古朴建筑林立,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。有人捧着热腾腾的油炸粑边走边吃,有人坐在茶馆里悠闲品茶,还有人在银器店前看匠人打制首饰,处处洋溢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气息。
“看,这糖画师傅的手艺和明代《南都繁绘图》里画的一模一样!”在安顺古城的大明市集里,来自四川的游客李先生举着手机,记录吹糖人师傅捏制“龙形糖”的过程。
这场以明文化为核心的市集策略红,是安顺激活历史的创新尝试。市集参照明代《南都繁绘图》的布局,通过“场景复原+艺术装置+光影互动”,打造出“可触摸的历史、可消费的文化、可打卡的场景”。
除了大明市集,古城里的“时光隧道”更让人恍惚:在“青春理发店”,老式转椅和搪瓷脸盆让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;“鹤记照相馆”里,胶片相机仍能拍出带着复古颗粒感的照片;“火车小卖铺”的绿皮车厢里,摆放着麦乳精、水果糖等老零食。今年新开放的安顺古城电影院,以80年代“新桥电影院”为原型,红砖墙配霓虹灯,既能看《庐山恋》等怀旧电影,也能点一杯“老冰棍拿铁”坐在复古沙发上闲聊。

▲安顺古城
“以前觉得古城就是看老房子,现在能动手做蜡染、听地戏、吃百年老字号,体验太丰富了。”一名云南游客表示。
“目前,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吸引了主打非遗传承、文创文化、特色美食、沉浸式体验等特色的159户商家入驻,这些新兴商业与原生业态的融合,为古城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和可观的经济收益。”韦欢向媒体团介绍道。
科技的力量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。在位于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裸眼悬空巨幕剧场内,通过逼真的场景还原、环绕式音效,让游客体验到沉浸式科技文旅。
如今的安顺古城,日均客流量2万人次,节假日最高突破10万人次,初步改变了游客“只看黄果树,不进安顺城”的局面。
点亮夜经济:从白日烟火到霓虹繁华
近年来,凭借21℃的凉爽气候,安顺发力夜游项目,吸引了大量游客,夏夜经济持续升温。2025年1-5月,安顺累计接待过夜游客656.27万人次,同比增长28.14%,过夜率达25.61%。其中不少人专为古城而来,“夜游古城”早已火爆出圈。

▲安顺古城
为提升古城夜间吸引力,2023年以来,安顺古城通过举办67场古城音乐会、两届“三会一展”、7场无人机表演及民俗展演等活动,结合灯光秀、沉浸式演出和夜市美食,让夜经济走向常态化、品牌化。
其间,安顺古城曾用500架无人机进行光影表演,而“霞客黔行”主题场次通过古籍书卷、明代城廓等图案,生动还原了徐霞客《黔游日记》中“普定城垣峻整”的记载。
古城夜市里的烟火气最是动人。杨嬢嬢烤小肠的摊位前,排队的游客从傍晚持续到深夜,铁板上的小肠滋滋作响;龙老太夺夺粉店里,酸汤的香气飘出巷口,这道源自明代军屯的“一锅煮”美食,如今成了年轻人的深夜食堂;林记甜品铺的冰粉,仍用古法红糖调制,碗底沉着安顺特产的刺梨果粒。
数据显示,古城餐饮商户中大多营业至23时,部分老字号甚至通宵营业。
古城新生的启示:从“活下来”到“火起来”
古城的新生,藏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密码:它守住了石头城的肌理,却不拘泥于“纯古”;它深挖明文化内核,却不排斥咖啡、AR等新元素;它呵护老手艺的传承,也为年轻人提供创新舞台。正如一位商户所说:“在这里,明代的砖墙上可以挂霓虹灯,上个世纪80年代的理发店能卖网红奶茶,但骨子里的烟火气没变。”
这个夏天,当晨雾漫过虹山湖,古城在老人们的茶盏里苏醒;当霓虹爬上明城墙,年轻人的欢笑在古巷里回荡。600年的军屯记忆,正以文旅融合的方式,在现代生活中继续生长。安顺古城演绎了一座古城最好的模样:既留住历史的根,又长出时代的芽。
上游新闻记者 蓝娅莉
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